古琴弹奏方法及美学构建

作者:网络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

古琴的弹奏,又称为“抚琴”“鼓琴”“弄弦”“操琴”等等。《礼记·学记》:“不学操缦,不能安弦。” 宋末元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陈澔曰:“操缦,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学者手与弦未相得,故虽退息时,亦必操弄之不废,乃能习熟而安于弦也。”

十二律制

古琴上的徽从岳山起向右分别为一徽至十三徽。以十二徽配十二律,用中徽配闰月。中国古人认为:律的根本在于琴,乐的根本在于律,所以弹琴之人皆懂律,懂律之人才懂得音乐。

中国古乐分十二律吕,阴阳各六。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制度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太簇、姑洗

gū xiǎn

、蕤宾

ruí bīn

、夷则、无射,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总称“六律、六吕”。

弹琴坐姿图示之一:《听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音

通常说的五音就是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五音中各相邻的两音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

传统五音与现代的七音阶简谱对应的是:宫(1)、商(2)、角(3)、徵(5)、羽(6)。

与今天的七音阶简谱对比对应的是: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此外,中国古琴音乐也常用“宫、商、角、徵、羽”作为五声调式。即分别用“宫、商、角、徵、羽”作主音。

琴弦名与唱名

琴弦由外向内分别是一弦到七弦。正调定弦时一至七弦,弦名分别为:宫、商、角、徵、羽、少宫、少商,这里表达的不是音高;而音高唱名分别为:徵、羽、宫、商、角、徵、羽,也就是:5、6、1、2、3、5、6。

声音组成

古琴音色基本分为“泛音、散音、按音”,三种音各有特点:泛音清灵向上,似瑶池天籁;散音浑厚重质,似地之厚德;按音多变,音色丰富,似人世百态。因此又被称为“天、地、人”三音。

弹琴坐姿图示之二:《雍正行乐图·竹溪抚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手指取向和寓意

抚琴追求“人琴合一”,操缦讲究“下指有意”,如《太音大全集》中曰:左右手如云中之凤,此弹琴家数也。《太古遗音》又曰:“天指-右大所象,地指-右食所象,日指-右中所象,月指-右无名所象,大风-左大所象,青云-左食所象,高山-左中所象,渊水-左无名所象。”古人将左右双手的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别对应“天、地、日、月、大风、青云、高山、渊水”,双手小指为禁指,“禁者不动也”。琴者抚琴时,若坐隐于山水之间,乾坤万物尽在指下,久则方悟妙趣。

指法与三十八势

右手八法:托、擘、抹、挑、勾、踢、打、摘。

左手八法:吟、猱、绰、注、搯、罨、起、撞。

古琴的指法,意形皆备,其美居世界器乐之冠。《太古遗音》《太音大全集》及《风宣玄品》等诸多古籍中,都绘图说明指法手势,并附指法诗以意会。构建了器乐演奏史中最具人文属性与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体系。

拜仲尼,忆子期,琴指古道,但使遗韵尽作古;弹阳关,抹流水,弦思知音,愿留余音永绕梁。

我们常常把“古琴”还依照传统称作“琴”。它是中国古代乐器中公认的最具有人文特性和哲学深度的乐器。在长达数千年的华夏文明长河里,古琴以强大的生命力存于其中,从未间断过,而且每逢传统文化再次复兴时,便以代表性姿态重新活跃。琴是华夏文明的象征和代表,“它越具有民族属性,也就越具有人类属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坚持“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标签: 古琴 音乐美学 古代律制 五音 指法

左侧宽880
左侧宽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