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人君子有“琴棋书画”文化的涵养陶冶,故而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琴与书法具有形而上的美学意境,琴乐所追求意境深远空静与性灵之境相通,人心的深度决定琴声的纯度。古琴和淡恬静与古淡冲和的情怀体现,使得琴曲“孤高岑寂”、“淡而会心”,在意韵萧疏、琴音幽微中,透出精神无限自由而无所执取的入思状态,在瞬间播撒出一种简静淡远的萧疏的生命之韵,使人在意境深远中感悟空灵跌荡的禅静。
同样,中国书法是中国美学的灵魂。意趣超迈的书法表现出中国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具有生命律动感的书法线条,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这是一种以刚雄清新的生命为美的书法美学观,一种以书法线条与天地万物和人的生命同构的书法本体论。
音符或文字线条的抽象美,外事造化,中得心源,从自然启迪之中获得精神的激荡之美。薛易简《琴诀》云:“故古之君子,皆因事而制,或怡情以自适,或讽刺以写心,或忧愤以传志。故能专精注神,感动鬼神。”正如有琴家所说:“淡韵不能刻意,它是一种甘于寂寞而又敏锐的品格。此音韵不媚俗,不做作,宛如砌上一杯清茶,静焚三支淡香,随清淡,绝去炎嚣,品悟动静人世百态”。诚哉斯言!
历代琴家皆为有大修为的君子。琴人代表人物先秦有孔子、师襄、幽门周、伯牙等,两汉有刘志、司马懿、诸葛亮、刘向、蔡邕、司马相如、卓文君等,魏晋时期有蔡琰、阮瑀、阮咸、嵇康、左思、刘琨、陶渊明。隋唐有李世民、李隆基、李白、白居易、王维、顾况、温庭筠、韩愈、李贺等。皆钟情于古琴,在抚琴中观千年历史风云,在音符跌宕中涵养天人合一的性灵,在高山流水中寻觅心灵独白的回响,在皇天厚土中吟哦喟叹生命的飘逝,在淡泊神闲心无旁骛的琴韵弹拨中,感悟天地人生的沧桑和志趣境界的宏阔……
历代书法家张芝、蔡邕、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王铎、傅山等,他们在线条的尽情挥洒中表征出老子美学“为道日损”的根本精神。书家对宇宙作“俯仰往返,远近取与”的观照,用灵动的线条表现大千世界,从有限中领悟出无限,化实象为空灵,以生动的与道相通的线条勾勒文字形体而呈现心灵,传达一种超越于墨象之外的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独得于心的生命风神。
观历代书法家颇有个性的线条,尽管风格各异,姿态不同,但皆神骏飘逸,绵延摇曳,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墨气四射,四表无穷,臻达生命的极境。在“致虚极”、“见素朴”、“损之又损”中,将一切净化、简化、淡化,而成为“惟恍惟惚”的存在。中国书法不必应言,不必具象,而仅以其一线或浓或淡或枯或润游走的墨迹,就可以体现那种超越于言象之上的玄妙之意与幽深之理。这种忘言忘象至简至纯之线,贵在得意、得气,而指向终极之道。
孔子古琴兴礼乐之制,伯牙、子期古琴有高山流水的知音之盼,诸葛亮、陶渊明古琴有高迈情操与过人智慧之喻。而仓颉造字,惊天地而泣鬼神,是文明肇始。琴与书的根本精神都在于告别蛮荒,走进文明,提升风骨,感悟自心,天人合一,清静自洽,最终由艺境而进大道。
文章由古典印象中式装修、中式设计()编辑整理,如果您赞同我们的观点或者喜欢我们的文章,转载时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