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舟唱晚》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在多数音乐课本中可见得此曲。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渔舟唱晚》由中国北派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乐曲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以歌唱性的优美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份。两种说法尚未定论。全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第二部份,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摇著桨,驾舟归来的情景。这里,「征」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份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著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同时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乐曲在高潮处突然切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部份一个乐句的紧缩,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曲调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宫音上,使人感觉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耐人寻味。《渔舟唱晚》作为一首蕴含诗情画意的优秀筝曲,还被分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渔舟唱晚》是根据中国民乐曲改编的筝独奏曲。有说是娄树华(1907--1952)根据古曲《归去来》改编而成,有说是金灼南(1882年—1976年)根据山东传统筝曲改编而成。题意的来历《辞海》上说是由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引申而来。《滕王阁序》中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彭蠡是古时大湖的名称,即今天的鄱阳湖。古时,长江流过鄱阳湖之后,分三道入海,所以又称以后的长江为“三江”。这句的意思是:渔船上的渔夫在傍晚歌唱,声响达到鄱阳湖最远处。现在我们在理解《渔舟唱晚》乐曲时,就不能仅仅理解为渔夫唱江南水乡,河流纵横交错;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海岸长长,海域宽广,水边的渔民日出驾舟出航,日暮满载而归。
红红的太阳由东向西跨越了整个天际,渐渐向西边的水平面靠拢,人间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它带来欣慰,舒心的微笑使它的脸变得通红。它亲切而温和地注视着水面、注视着岸边。飞出的余辉映红了西边的天际,辽阔无边的水面明镜似地映照出天空的红霞。水天一色,通红光艳,万顷碧波,波光闪烁。看啊,一群水鸟在红色的水天之间飞舞、盘旋,阵阵呼叫响彻着整个海域、天际出航的渔民看见太阳微笑发出的霞光,驾着满载的渔船返航了。晚风欢送着归航的渔船,一个劲儿地鼓起渔船上张起的船帆。水面上泛起层层波浪,波浪一起一伏地驮着渔船向岸边归去。看,宽阔的水面上数不清的渔船错落有致,它们随着起伏的波浪一上一下,悠然飘动。船上的渔夫沐浴着傍晚迷人的晚霞,看着自己仓里满满的鱼儿,心里充满豪情,他们不约而同地唱起了欢快的渔歌,嘹亮的歌声震荡天际,响彻水域„„岸边早已聚集着渔民的亲属,他们翘首伫立,期待的目光从他们的眼中流看,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水鸟矫健的身影„„哦,不是,是船帆,一点、二点、三点„„数不清的点点飞进岸边人们的视线。岸边的人们沸腾了。海鸟飞快的向渔船飞去,欢快的叫声震荡着船上、岸上人们的心鼓。落日迎来了出航的渔船,欣慰地将自己半个脸沉入水下,双眼露在外面,观看、分享着人们的欢乐„„渔船近了,看那船帆鼓着风神气勃勃地向岸边挺进,欢快的水鸟在众多的船帆之间上下飞舞„„落日眯缝着双眼恋恋不舍地、微笑着沉入了水下,金色的余辉仍然留在人间,那是明天、明年希望的光辉„„听,晚风送来了船上渔民欢庆丰收的歌声,岸边的人们心潮激荡,合着船上的渔民唱起了丰收渔歌„„这情、这景、这声、这色,烘托出渔舟唱晚的欢乐气氛„„大同大学朔州师范分校艺体处刘巧云古筝,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既可以奏出行云流水般清新雅致的旋律,也可以奏出气势磅礴的乐章。
古人曾用这样的语句来形容古筝演奏的艺术效果:“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古筝的音色清莹剔透。当演奏者进行刮奏时,就犹如流水淙淙独具魅力,而按、滑、吟等技巧使古筝具有自己独特的韵味与乐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渔舟唱晚》就是一首典雅而优美的曲子,也是本世纪流行最广的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曲调优美,如蓝天上的行云,似山涧中的流水;节奏感强,快慢强弱对比强烈,音乐效果明显,表现力突出,音乐形象鲜明。乐曲具有鲜明的中国山水画风格,一曲过后,宛如一张美丽的泼墨山水图从音乐声中绘出。此曲慢板舒缓缠绵,如歌似唱,优美舒展,表现出了一幅夕阳西下,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水上美景;快板急骤而有序,如波浪起伏,似破水飞舟,刻画出一幅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捕鱼的动感十足的画卷。乐曲的高潮过后,更是别有洞天,含蓄轻柔的结尾,把人们带到深远的意境中。晚霞映照着万顷碧波,天水相连,波光粼粼,老渔翁满载而归,晚霞把他那饱经风霜的脸,照得通红通红„„一般来看,《渔舟唱晚》可以从三个部分来欣赏分析。第一部分为慢板。旋律优美典雅、舒缓宁静,总体来说给人一种恬淡而自得的心乐曲开始处的八度弹奏轻柔地引出富于歌唱性的优美动听、悠扬悦耳的旋律,展现出诗情画意般的湖光山色的傍晚景象。
并且将这幅画由远而近推到人们的面 前。这是一幅微微泛黄的古画,在你凝神观看它的时候,它开始慢慢地旋转,并 把你吸进画里去,使你和这幅画融为一体。这幅优美的风景画,是一个神秘的、 超凡脱俗的世界,如同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第二部分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 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随着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 不断加强,且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吟揉等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 歌飞扬的热烈情景,同时使全曲欢腾的情绪在这一段里达到了高潮。 第三部分是尾声,乐曲在高潮过后处突然停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音调徐 缓,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曲调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宫音上,描绘了一副 宁静的画面:渔船左右摇摆着,向江心慢慢划去,在人们的视线中越来越小,慢 慢的远去„„剩下的依然是这幅褪色的古画。曲虽终,意犹在,含蓄的结尾意味 深长,给人以足够的想像空间。 乐曲演奏提示:一、音色、强弱的对比。第二十七小节到第三十二小节弹奏 时如果在音色、力度等方面完全一致就显得格外单调,失去了艺术的美感。第二 十七小节应该适当在靠近前岳山来弹奏,力度要稍大一些,这样用明亮的色彩来 表现鲜明的个性;第二十八小节则应该中弹,同时弱化弹奏力度,目的是获得浑 厚扎实,富有情感的声音。
依次类推。这样,两小节的对比就比较鲜明,好像是 水面上光影无穷的变化,又好像是一阵阵微风轻拂,给人以无限的联想。二、附 点音符和连托的弹奏。附点音符的处理要保证时值的准确,连托弹奏要连贯流畅, 扎实饱满。在弹奏连托的时候,拇指应该适当立起,利用假甲的尖端来拨弦。这 样可以使音色明亮,活泼清晰,具有很好的颗粒感和跳跃感,会增加音乐的感染 力。假指甲入弦不要太深,否则会影响弹奏效果,甚至会将手指卡住。三、速度 的变化。例如第二段的快板部分,第一遍慢起,大概在每小节30 拍左右。第二 遍逐渐加快,第三遍要在保证音乐效果的前提下将速度达到演奏者自身的极限。 当然,这种速度的变化是逐渐进行的,是渐快而不是突快,速度的变化要自然和 谐,不要生硬。要想在速度上有所突破,首先要从慢弹开始,根据熟练程度,逐 渐加快。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 《渔舟唱晚》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名曲,希望大家在弹奏或者欣赏《渔舟唱晚》 时,能借此曲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涤荡自己的心灵! 妆台秋思简介: 此曲原名《塞上曲》,是一首琵琶曲,最早见于清代李芳园《南北派十 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由《宫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泪》、《妆台秋思》、《思 首乐曲联缀而成。
20世纪60 年代分别由孙裕德、陈重、卫仲乐、金组礼 整理为不同的笛、箫独奏版本。乐曲以汉代王昭君传奇故事为背景,曲风含蓄典 雅,娓娓道出伤感、思念之情。 《妆台秋思》是由琵琶曲《塞上曲》中的同名第四首小曲移植而来。曲调婉转细腻,描述了 古代女子痛苦和哀怨的情绪。 引子演奏要连贯,由轻到响,但出音不要太重、太猛。 整个乐段的演奏,速度为中慢,句子的起、收要清楚。如下例: 谱例中,第一小节的 、第三小节的 ,都是句子的起音,手腕要很有弹性地配合手指弹 弦,出音要平和、稳健,而第二小节的“ ”和第四小节的“3”音,都是句子的落音,手指 触弦要有控制,落音要轻。一般情况下,弱拍不出弦音,这样句逗就比较清楚。因为乐曲的 速度行进缓慢,所以上下滑音时值要充分,揉弦手腕要放松,且均匀地上下揉动;但尽量保 持原位的音高,如下例: ,泛音的弹奏方法是左手浮按在该弦的泛音点,而 右手弹该弦。泛音要清晰、明亮。乐谱中出现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 ,进一步表现了人物内心痛苦的情绪,演奏时,节奏要稳, 不要赶,“颗粒”要清楚,旋律要连贯,要多唱谱,多体会乐曲表演的情绪和内涵。 《浏阳河》 张燕根据唐壁光编曲的同名歌曲改编。
浏阳河是****故乡湖南的一条河流,歌 曲表达了广大人民对家乡、对新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对人民领袖的深情爱戴。改 编后的筝曲基本上采用了原有的曲调,由引子和反复的三段组成。一、三两段是 抒情的歌唱性段落。描绘了浏阳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民对领袖的深情;中间一段是 快板,表现了人们的欢快情绪。 《浏阳河》这首乐曲原是50 年代的创作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70 年代由 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燕改编为筝曲,虽然对原曲调未作发展,但由于各段巧妙地运 用了不同的技法,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乐曲具有了更强烈的感染力。乐曲